中新网上海新闻4月10日电(记者 陈静)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放松时手抖、运动迟缓、肌肉僵硬等都是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简称: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如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临床中,帕金森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在逐渐增加。50岁及以上年龄是该病的好发年龄。大约15%的原发性震颤患者会演变为帕金森病患者。与帕金森病相比,原发性震颤患者只有手抖,没有动作缓慢,肌肉肢体僵硬的症状。
刘军教授介绍,随着检测、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医学界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帕金森病检出率和及时性不断提升。随着医学研究不断发展,帕金森病治疗方法不断增加:不仅有创新药物的迭代,包括第三代COMT抑制剂奥吡卡朋,还有MAOB抑制剂如雷沙吉兰、司来吉兰等,还有干细胞治疗、深度脑刺激疗法(DBS)等不断出现。在采访中,刘军教授指出,运动是医生一直鼓励患者坚持去做的事情,应贯穿患者治疗全程,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八段锦,都对患者大有裨益。
早期诊断后及时接受治疗对患者十分重要。刘军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但还是有着“隐秘”蛛丝马迹,比如:很多患者会有睡眠障碍——快速眼动期的睡眠行为异常、夜间多梦喊叫;一些患者出现没有原因的嗅觉减退。刘军教授提醒民众,如果出现夜间喊叫多梦等睡眠障碍者,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在采访中,刘军教授指出,遗传也是患病的高危因素。帕金森病的遗传概率相对较高,根据临床统计,20%-30%的患者与遗传有关。有不少遗传为隐性遗传,即:家族中没有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经过基因筛查后发现存在致病基因。
在主题为“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的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瑞金医院联合神经内外科知名专家,举行了一场帕金森病患友交流会。本次交流会聚焦帕金森病干细胞治疗运用前景、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人工智能在帕金森病诊疗方面的运用等,科普肠道菌群对帕金森病的影响,并围绕患者及家属最为关切的问题,如睡眠障碍等展开深入探讨。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指出,近年来,医院致力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了包括干细胞移植、神经调控等在内的新技术进展。针对中晚期患者的基因疗法、新型脑机接口技术等,医院积极引入国际前沿药物及设备,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据悉,在2020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由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牵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指导成立的中国首家帕金森病一站式诊疗专病中心(简称:专病中心)暨中国帕金森病诊疗培训基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成启动。刘军教授告诉记者,在过去的5年里,在专病中心倡导下,全国逾200个帕金森诊断治疗中心共同打造了三级诊疗网络,更多的患者获得专业而规范的治疗。
据刘军教授介绍,专病中心为帕金森病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一站式管理服务,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人性化设计。新药、新技术赋能帕金森治疗,比如干细胞基因治疗等,人工智能评估系统等让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获得有效的帮助。
关于利用人工智能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刘军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不仅把医护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实现更为客观的评估效果,同时获得更多真实世界的数据。目前,专病中心已可以实现人工智能远程评估,对于那些不方便到医院的患者而言,远程评估可以帮助他们确诊疾病。
据悉,今后,专病中心将进一步推广帕金森病规范诊疗理念,同时开展多种临床试验,探索更多的治疗方法,比如神经保护治疗等。同时,专病中心将进一步努力开展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让更多医生对帕金森病的了解进一步提升。(完)
admin